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募集規?!浚?000萬
【產品期限】:12個月
【收益支付及回購方式】按自然季度支付收益,到期一次性回購
【預期收益率】
一年期:10萬-50萬-100萬-300萬 8.5%-8.8%-9.0%-9.3%
【受讓(認購)金額起點】:人民幣10萬元,超過部分按1萬元遞增

重慶市黔江區城市建設投資債權資產1號政府債定融
無關內容:
合理組織綜合聯調,在有限時間內綜合利用線路條件,加強協調管理,完成全線各專業、各系統間的聯合調試,滿足軌道交通建設工期要求本文從綜合聯調的目的、內容等方面進行了簡單介紹
關鍵詞:軌道交通,綜合聯調 綜合聯調是軌道交通在試運行前、各專業系統的單體調試后,對各系統之間的接口進行檢驗,使整個系統滿足試運行、試運營要求的聯合調試過程
因此綜合聯調是軌道交通工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
1 綜合聯調的目的 軌道交通綜合聯調就是在有限時間內綜合利用線路條件,加強協調管理,完成軌道交通全線各專業、各系統間的聯合調試,滿足軌道交通線運營安全、可靠、可用性的要求,為全線列車試運行奠定基礎
通過綜合聯調主要解決各系統各專業是否滿足車輛運行和設計要求及各系統間的接口是否一致、聯動是否同步、功能是否滿足要求
2 綜合聯調的方案 綜合聯調工作,按照專業分工,需進行以下十六項綜合聯調方案的實施
2.1 供電系統滿負荷測試聯調方案 為了測試供電系統設備在開通時最大行車密度和低壓滿負荷運行方式下,不同運行方式時各變電所、主變電站以及接觸網系統的供電能力、系統設備功能及相關電氣參數測量,確定其與其它各系統之間的接口系是否滿足設計要求
2.2 供電系統各種運行模式(大單邊、大大雙邊、正線向車輛段支援供電)聯調方案 此聯調方案是測試直流1500V牽引供電系統在各種非正常運行方式下的列車行駛密度及直流參數測,主要包括在大大雙邊越區供電模式、大單邊越區供電模式、正線向車輛段支援供電模式是否能夠滿足車輛段列車出入庫及調車作業的要求
2.3 弱電抗干擾測試聯調方案 通過測試列車在車站兩端升降弓、隧道風機的啟停、牽引所中一組故障退出、另一組運行時等工況下,檢驗弱電系統設備及計算機在運營條件下的抗電磁干擾能力,以便對可能受干擾的系統設備,采取一定的抗干擾防護措施,確保弱電系統在正常投入運營后設備能安全可靠運行
2.4 無線通信與車輛、公務電話的聯調方案 通過對OCC、車輛段、車站、電客車等無線系統設備與關聯系統間通信進行測試,驗證無線通信與車輛廣播、無線與信號ATS接口功能與設計的一致性
2.5 通信時鐘系統與關聯系統聯調方案 通過模擬時鐘系統正常和故障時,檢驗其傳輸系統、公務電話系統、專用電話系統、無線通信系統、電視監視系統、廣播系統、PIS系統、計算機網絡信息管理系統、電源系統、集中網管系統、ATS系統、ISCS系統(含BAS/ FAS/ ACS等)、AFC系統、SCADA系統、信號系統是否能正確接收通信時間信號源并可進行校準
2.6 通信傳輸系統與關聯系統聯調方案 通過模擬主環光纖斷裂引起的傳輸主備環倒換、光纖斷裂引起的傳輸光纖環路中斷、車站傳輸節點故障引起的傳輸光纖環路中斷、控制中心傳輸節點故障引起的傳輸光纖環路中斷四種方式,檢驗在傳輸系統故障、中斷再恢復后,各系統是否能自愈恢復
2.7 乘客信息系統(PIS)與車輛的接口聯調方案 通過測試PIS車載子系統在正常實時模式、錄播模式、降級模式三種工況下的工作狀態,電客車車廂乘客乘車情況的監視功能(OCC和車頭)、PIS車載子系統與控制中心子系統、車站子系統、車輛段子系統、網絡子系統的功能,PIS車載子系統在各種模式下是否能滿足需求
2.8 信號系統功能綜合測試方案(聯鎖、出入段照查) 為驗證正線信號系統聯鎖關系正確和全線聯鎖功能的完整性,滿足信號系統合同相關技術要求,采用工程車或電客車實際上線運行,檢驗信號系統的聯鎖關系是否與設計的一致性,進行此項綜合測試
2.9 信號系統ITC模式功能綜合測試聯調方案 采用電客車上線運行,在ITC電客車控制級別下電客車運行測試、對有填充應答器的進路由開放到關閉狀態變化下電客車緊急制動進行測試,檢驗信號系統的ITC模式下是否與設計的一致
2.10 信號系統CBTC模式功能綜合測試聯調方案 采用電客車實際上線運行,檢驗全線信號連續式通信(CTC)模式、信號移動閉塞功能是否與設計的一致
2.11 信號系統與防淹門的接口調試聯調方案 通過場景模擬的方法,進行防淹門與信號系統的接口聯調,驗證信號系統與屏蔽系統的接口功能是否與設計的一致性
2.12 信號與車輛、屏蔽門綜合聯調方案 用電客車上線運行,對全線車站進行信號系統與車輛、屏蔽門進行綜合聯調,檢驗信號系統與屏蔽門系統接口功能與設計的一致性
2.13 全線列車最大運行能力測試聯調方案(ITC、CBTC模式) 為了檢驗信號系統是否滿足全線高密度行車的能力(CBTC模式下最小行車間隔120秒運行能力),盡可能安排滿足運行圖所需電客車的數量上線運行,測試信號系統在接近能力極限的情況下的穩定性
2.14 AFC通過及處理能力測試聯調方案 為驗證大客流時的TVM售票能力及工作穩定性、大客流時進出閘機的通過及處理能力、大客流時AFC系統數據的準確性,模擬整個車站1小時進閘4500人次的客流,通過對TVM購票壓力測試及閘機通過能力測試,檢驗其是否滿足需要
2.15 綜合監控系統雪崩功能項目聯調方案 綜合監控系統雪崩功能,主要是指在特定條件下,各監控子系統發生一系列的設備動作狀態信息在瞬間上傳,為避免中央服務器因大量數據集中上傳導致癱瘓而設定的切斷部分中央監控接口的功能
測試包話手動雪崩和自動雪崩兩種狀態下,驗證ISCS系統的雪崩功能與設計的一致性
2.16 綜合監控系統車站火災模式、車輛區間火災及阻塞模式聯調方案 通過在中央級和站級ISCS執行車站及區間火災、阻塞模式,檢驗ISCS-SIG、ISCS-BAS、BAS-機電設備的接口功能與設計的一致性,確?;馂?、阻塞模式時各相關監控系統正常響應及機電設備正常通風、排煙
3 結束語 近年國內城市軌道交通正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合理組織安排軌道交通建設,加強各系統間綜合聯調,將安全有序的保證軌道交通建設工期,并及時解決不滿足運營安全要求的問題,使城市軌道交通成為廣大市民安全快捷的出行方式
橋梁工程所要求的承載能力也越來越高,許多橋梁無法達到現代交通的載荷需求,在長時間處于高載荷甚至超載荷的情況下,會出現破損、老化、裂縫等問題,因此必須做好對橋梁的加固處理
碳纖維材料力學性能高,施工過程簡單易行,在橋梁中承擔著較為重要的角色
該文簡單介紹了碳纖維材料的特點和碳纖維材料對橋梁進行加固修補技術,以及在橋梁中的應用
關鍵詞:橋梁加固;碳纖維;表面處理;施工 橋梁是地面交通工具得以跨越河流、險地的有力工具,隨著車輛工程的發展,運輸車輛的載重也越來越高,由于我國的橋梁大多建于建國初期,受到材料和技術等條件的限制,在經過幾十年的服役過程當中,出現受損和老化,以至于無法滿足現代交通運輸對橋梁承載力的需求,更有著潛在的安全危險性【1】
對出現有一定風險的橋梁進行修補和加固處理,使其適應現代交通的承載重量,安全穩定地服役是十分有意義的
碳纖維材料對橋梁的加固處理技術是近年來開發出的新加固技術之一,因為其優異的加固性能和穩定性受到行業應用
本文簡單介紹了碳纖維材料對橋梁進行加固修補技術及應用
1碳纖維材料特點及碳纖維加固技術基本特性 1.1碳纖維材料特點 碳纖維材料通常特指碳纖維復合材料,由碳纖維與樹脂基材料進行復合制成【2】
碳纖維材料的密度小、質量輕,可以有效降低自重載荷,同時具有很高的強度和韌性
同時,碳纖維材料還具有很好的穩定性、抗沖擊性等優點,利用碳纖維對橋梁加固的過程中,施工過程簡單易行,且對橋梁的整體結構幾乎沒有改變,絲毫不影響正常車輛的通行,故而受到橋梁領域的喜愛
1.2碳纖維加固技術基本特性 碳纖維加固技術的施工過程簡單、總體成本較低,其本質是將碳纖維材料制成碳纖維布等結構,通過黏附樹脂等工藝將其貼合在受損橋梁的表面,從而達到降低構件負荷、加固橋梁的作用
由于此加固技術是碳纖維布發揮主要作用,所以其基本特性很大程度受到碳纖維材料本身特點的影響,如耐酸堿、耐熱耐寒、高彈性、高強度、高韌性等【3】
將碳纖維材料制成布狀結構,還可以實現在外界高應力強度下分散局部的應力集中的作用,避免了碳纖維布在受到大載荷下的裂紋和失效
除碳纖維外,粘結材料也是值得注意的部分,粘結材料需要有穩定性高、粘結能力強和高強耐熱等性質,保障碳纖維布和橋梁構件的穩定貼合,防止兩者間的脫落和剝離,使碳纖維布長久穩定地發揮作用 2常見其他橋梁加固技術 2.1錨噴混凝土加固法 錨噴混凝土加固法是將新制的混凝土和嵌入的鋼筋一同與橋梁構件粘合,形成完整的新舊混凝土和錨桿結構,一同將其噴射黏附在橋梁加固部位
錨噴混凝土加固法可以使原本受損的結構中的應力重新均勻分布,有效地減少應力集中,且混合的混凝土材料與原本橋梁結構結合狀態較好,避免后續的變形斷裂等問題
錨噴混凝土加固法的施工一般分為5個過程【4】:①搭設外作業支架;②清理橋梁加固表面;③加設錨桿(或安裝其他固定結構如膨脹螺絲等);④嵌入鋼筋結構;⑤混凝土的噴射和養護
2.2橋面補強層加固法 橋面補強層加固法的施工步驟較為簡單,將原本橋梁的受損構件上重新加裝一層新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橋面補強層加固法不僅可以加強相關構件的承載能力,還具有穩定原本橋梁結構的優點,需要注意的是,在施工之前需要對原本橋梁構件的表面進行處理,促進新舊兩種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結合【5】
2.3改變結構受力體系加固法 當橋梁的材料沒有明顯的劣化和損傷,而是經過長時間的服役,橋梁本身的結構帶來的承載力逐步下降,達不到使用要求時,可以通過在外部加設支梁、鋪設加固鋼筋等方式加強橋梁的受力體系,達到加強橋梁承載力、保護橋梁結構的作用,這種方法叫做改變結構受力體系加固法【6】
2.4粘貼鋼板加固法 粘貼鋼板加固【7】方式顧名思義,是利用有機樹脂等粘結性材料將鋼板與需要加固的受損構件的表面粘接在一起,使得鋼板參與到加固的構件的整體中,承擔構件的部分受力
此方法操作較為簡單,且施工工期短,可以有效地加強構件的力學性能,不影響構件的本身結構和外形,是典型的被動加固類型之一,當橋梁的部分構件出現彎曲變形或偏心負荷過大時常常選用此方法
但由于鋼板的耐腐蝕能力極差,當鋼板腐蝕后,腐蝕產物會嚴重影響兩者的粘合性【8】,且會降低鋼材的力學性能,所以選擇此方法時需要注意使用條件
3碳纖維加固施工技術 碳纖維加固橋梁的方式主要劃為兩種:對橋梁中混凝土梁及橋墩、橋面等構件的加固和維修處理【9】
在以往的傳統橋梁加固技術中,對梁構件的加固方式往往是外加鋼筋等方式,但外露的鋼筋極易被腐蝕,造成強度的大幅度下降,同時在鋼筋自身的高重量下,會從構件處脫落,起不到穩定的加固作用
而新型的橋梁加固技術以加裝混凝土為主,雖然可以保持一定時間的穩定性,但不可避免的增加了橋梁的自重,且涉及到后續混凝土的養護,施工周期長【10】
而碳纖維加固施工技術很好地解決了相關問題,碳纖維材料穩定性好、耐酸堿、抗熱寒,擁有優良的抗壓、抗拉強度和高彈性,增強橋梁構件的抗壓能力和穩定性,密度小、質量輕的特點又減輕了因加固帶來自重的增大【11】
碳纖維加固技術適用于多種情況,如加固混凝土梁,或是對橋梁的板橋等構件進行抗彎加固處理等,都可以達到較為良好的預期效果,明顯提高各個部件的穩定和耐久性能,一般而言,碳纖維材料對橋梁各部件的加固適應性見表1【12】
碳纖維加固施工技術一般分為以下步驟【13】:①表層預處理:橋梁經過長時間的服役,在其混凝土的表面會有劣化層的出現,通常由灰塵、贓污和風化的混凝土構成,嚴重影響了混凝土與由碳纖維材料的粘合性,因此在對橋梁進行加固處理前,需要對原本老舊的表面進行處理,打磨掉劣化層,并沖刷掉表面雜質顆粒
②斷層修復:去除混凝土表面的劣化層后,需要防止施工過程中對混凝土結構中鋼筋的腐蝕,一般采用強度較高的有機樹脂材料對混凝土中的斷層和孔隙中進行填補和注入工作,需要注意的是,裸露在空氣中的鋼筋也需要涂覆環氧樹脂以避免腐蝕的發生,以及注意混凝土的抗滲性,不得在混凝土結構中混入水【14】
③表面修復:碳纖維材料的粘合需要相對光滑平整的表面,對于凸起部分需要用工具將其打磨,而凹陷部位可以使用樹脂或砂漿等材料進行修復
④底層涂料:底層涂料的涂覆需要適宜的溫度(>5℃)和濕度(濕度不宜過大,因而雷雨天氣并不適宜)下進行,選擇合適的涂料均勻涂抹在修復完畢的受損表面上,確保沒有遺漏的部分,施工完畢后需要對表面進行維護,不能使其出現表面損傷,保障通風
⑤碳纖維材料的粘貼:等待底層涂料涂覆完畢并干燥后,將碳纖維材料按照受損構件表面尺寸制成碳纖維布,使用樹脂基粘結材料將碳纖維布粘貼在受損表面上,粘貼完成后用力按壓碳纖維布和受損表面,將兩者間的孔隙排出
在粘貼多層碳纖維材料時重復上述步驟
粘貼過程需要注意兩點:粘貼表面需要保持干燥和光滑狀態;粘貼表面的鋼筋不能出現銹蝕狀態,需要提前打磨掉鋼筋表面的氧化皮
⑥后期保養維護:在碳纖維材料粘合過程未成型前,需要注意環境的溫度不能過高,防止粘結劑的失效,而成型后也需要避免高溫環境導致的粘結劑功能下降的問題,可在其表面涂覆功能性涂料防止機械損傷和環境的影響
4碳纖維加固技術的優點 ①化學及物理性能穩定:碳纖維作為優良的新型纖維材料,在各種極端環境如酸、堿或高紫外線輻射等環境下都能穩定服役,適合絕大多數的場所和氣候
碳纖維材料的特性使得碳纖維加固技術使用于許多惡劣環境下服役的橋梁,有效增加橋梁的服役時間【15】
②力學性能優越:碳纖維材料在運用于橋梁的混凝土梁加固或是節點加固過程中,可以分散局部應力集中,達到提高構件的抗彎、抗壓等力學性能的目的
并且,由于碳纖維材料的韌性高,所以還具有一定的抗沖擊和抗疲勞的作用【16】
③施工過程簡單:碳纖維材料的粘合過程簡單易行,不需要大型施工設備或大量人力資源的支撐,后期維護也較為簡捷
④自重較低:碳纖維材料的密度小,相對同等體積下的混凝土或金屬材料,碳纖維布與粘結劑的總重量都在兩者的1/3以下,而碳纖維材料的抗拉強度也高出兩者5倍以上,相比而言,碳纖維材料的使用不僅加強了構件的力學性能,同時也能避免因為加固帶來的自重的增加【17】
5結語 我國對橋梁等交通道路的承載力需求越來越高,但橋梁的重建成本太大,橋梁的加固技術成為了補強橋梁的首要選擇
碳纖維加固技術作為近年來出現的新型加固技術,擁有其他加固技術所無法比擬的高力學性能和穩定性等優點,成為橋梁加固施工中的最佳選擇之一
在實際對碳纖維加固技術的應用中,需要對各個環節進行模擬分析,嚴格按照相關工藝進行施工和維護,并做好后期的質量檢查和核查工作,以期達到預期的長久穩定的橋梁加固效果,為我國的交通工程建設出力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